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市场杂谈 » 正文

在唯能量密度论调下 浅谈动力电池技术的三个矛盾关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22  作者:鑫椤资讯
   2015年新能源车形势一片大好,年底之际很多机构预测2016年将有望实现70万辆的产销目标,从现在发布的2016年前11个月的数据来看,这个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而且差额不小。
 
  这种差距的缘由同骗补核查,电池体系之争,电池推荐目录,整车目录重新申请,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修订等一系列事件息息相关。其实辩证地理解这种变化对行业发展是良性的,整体来看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动力电池方向,最近影响比较大的两个事情是8GWh的产能要求和新能源车按能量密度(115 Wh/kg为分水岭)补贴的“传说”,以至于大家交流技术,见面就谈能量密度,就谈产能计划,做磷酸铁锂材料和电池的人很是“不满”,为什么“受伤的轮到了我”。
 
  抛开路线,能量密度的提升是方向和目标,毕竟2020年300Wh/kg的指标已经在纸面上(个人认为350 Wh/kg的目标是过激行为,产业化真的不是单单靠努力能实现的)。但在唯“能量密度论”的论调下,需要辩证地辨析以下三个矛盾关系:
 
  1.能量密度与安全问题的辩证关系
 
  这里简单的绘制一个Rogen plot,从中可以看出电池的能量密度是由正极材料决定的,而这些材料电池厂都能拿到样品或产品,所以单从能量密度上说大家都能做到,无所谓谁高谁低,只能说谁“胆子更大”。安全性问题在这里的权重是多少?是否真的是第一位的。
 
  这个命题似乎与年初的“三元-LFP路线之争”遥相呼应,年初否定之,年末力捧之,三元电池的“遭遇”可谓跌宕。但从技术的角度确实是有一个很大的启示:能量密度的提高是基于安全问题为前提的,不然重新可以把你打回“冷宫”。
 
  所以,单说能量密度没什么实际意义,没有若干前提,这个不是什么新东西。不然我们容易夜郎自大,瞬间自己可以灭敌无数,有君临天下的错觉。
 
  
 
  2.能量、寿命与充电倍率的辩证关系
 
  从Rogen plot中明确看出,高能量是以牺牲功率为前提的。在目前很多乘用车在宣传快充(基本在2C)的背景下,能量密度和寿命需要做很多的优化和牺牲。下图是某款18650电池在不同充电倍率下的寿命图,很明显的看出其根本无法支撑1C的充电倍率,这也就很难讲所谓的快充性能了。
 
  个人认为高比能量密度电池的应用是针对某些特定“客户”:对充电时间不敏感,长续航里程更为迫切的领域。
 
  而在快充领域,能量密度势必需要做些妥协和让步,做到能量、寿命和功率的三者平衡。这其实是能够区分出真正技术能力的一个分支。
 
  
 
  3.样品与产品一致性的辩证关系
 
  可以肯定的说目前国内在高能量密度(>200 Wh/kg)电池,基本都处于样品和试产阶段,真正量产的凤毛麟角。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年初人所共知的政策导向,致使很多三元电池企业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而一个电池产品从研发到稳定量产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基于此才有这贸然结论。
 
  而高比能量的三元电池的一致性从设计角度来说应该更好控制,从部分工序工艺控制来说也是这个道理,但是从温度、湿度的敏感性上,其要求更高,2-3度的温差可以导致容量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对产品的一致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这没有几千只的电池样本数据是不大可能显现的。
 
  所以单独的谈能量密度意义不大,容易剑走偏锋。高能量密度电池一定是基于安全可靠,寿命可期,产品一致性有益为前提的。
 
关于我们: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上千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隔膜分会和电池回收再利用分会等十一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