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锂电池 » 正文

我国海归人员加速回落 或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21  来源: 鑫椤资讯  作者:鑫椤资讯
中国吸引人才的优势显现,未来或将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海归人数创历史新高,达30多万人。日前,在京召开的省区市组织部门人才工作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人才工作座谈会透露了这个数字。

    就职于中国联通研究院的颜珊珊,留学读完本硕,2012年回国。谈起回流的原因,她坦言,“在外读书不难,但真要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太容易”,现在国内人才需求很大,一些产业蓬勃发展,机会也很多,所以选择回来。

    中国作为大市场吸引人才的优势正日益显现。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2年底,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总数超过109万人。而近6年回国发展的人数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约3倍。特别是从2007年到2012年,各类回国留学人员从4.44万人逐年递增,到2012年达到27.29万人。

    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可以说,这几年我国留学人员呈现加速回国的态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技司负责人表示。

三大动因

    经济发展、政策给力、矢志报国等因素,掀起海外人才最大归国潮

    夏俊卿,2008年中科院高能所博士毕业后,赴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通过国家“千人计划”引才回国。

    “本来已经谈好项目,可以继续在意大利做研究。”促使夏俊卿转变主意的,不仅是因为中科院高能所较好的研究条件,还有高能物理领域受国家重视、很有发展潜力的判断,“为什么不回来工作呢?”

    近年来,像夏俊卿这样的出国留学人员加速回流,人社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为留学人员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催生了这轮有史以来最大的回国潮。

    中央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一批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集中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2013年,我国持续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千人计划”引才去年新增861人,总数已达4180人,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归国潮。目前,各地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超过2万人。全国共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112个,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260多个,入园企业超过1.7万家,4万多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

    广大海外学子虽身处异乡,但祖国是他们的根,他们渴望践行报国之志,把个人理想、抱负、才华和事业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以爱国追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未来趋势

    高层次人才内外兼顾形成国际环流,如何对其引导成最新课题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

    人社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人才事业的深入发展,当前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

——回国人数快速增加。留学回国人员总量2012年已突破百万,近年来每年回国的人数是10年前的10多倍。在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海外人才备受重视的局面下,人才回流的趋势预计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人员结构发生变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普通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快速增加,本科甚至高中阶段出国留学的情况日益普遍。“需要我们在继续突出重点的同时,平衡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的支持和服务工作。”人社部负责人说。

——人才环流效应逐渐凸显。新一轮留学回国潮中,大批高层次人才并没有完全回归,而是选择国内外事业兼顾,进行“海鸥”和“哑铃”式发展,形成了人才智力的国际环流。他们大多已在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多年,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搭建国际化平台、开展项目资金合作、柔性引进人才智力、短期为国服务等方式,带动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引进,为祖国创新升级和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位负责人强调,如何营造良好环境,对人才和智力的环流进行主动引导,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于我们: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上千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隔膜分会和电池回收再利用分会等十一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