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正文

门槛高了 新能源车资质审批或暂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2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鑫椤资讯
  国家发改委对于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审批是放宽还是从严,成为近期业界争论的焦点。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希望对现有政策进行评估。
  记者就此询问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相关人士,对方表示相关问题在评估研究中,暂无细节可奉告,却未否定上述说法。有业内专家表示,国家相关部门今年提出“提高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的政策思路,门槛收紧变严是必然趋势。
  准入门槛收紧变严是趋势
  此前,早已有汽车行业重要人士表态国家将控制新能源车企资质审批数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高珩曾表示,尽管政府并未表示总共将批准多少家企业,但从市场容量来看,10~15家新能源车企比较合适。
  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也透露,工信部正在考虑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限制到10个左右,其中不包括正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譬如上汽和比亚迪。而正在或已经建成电动车生产线的厂家超过200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厂家将出局。
  记者留意到,此前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领导已在今年部分会议上表达过“提高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的政策思路,避免新能源汽车重规模增长、过度依赖补贴等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表示,门槛收紧变严是必然趋势。
  截至目前,发改委自2016年3月起已发放了15个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车企接下来还要过“两关”:要想真正获得资质,随后还需要通过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最终能不能卖车,需看企业及产品能不能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目前也只有北汽新能源一家进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存在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风险
  一年多时间内有1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进入,几乎每月一个,在建产能累计达86.5万辆。业内人士认为,“暂缓审批很有必要”,因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风险正在积聚。
  董扬表示,目前国内电动车主要以自主品牌为主,而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一旦补贴退出,将启动第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洗牌,而眼下快速扩张产能将成为一把“双刃剑”,行业竞争加剧、企业竞争力下滑的双重危机或将凸显。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院专家表示,已获得核准的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中,有几家企业存在问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当前,发改委和工信部相继出台“碳配额”和“油耗/新能源积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汽车行业政策的密集出台,被认为是调控传统车发展与推动新能源汽车升级的“两手抓”。
 
关于我们: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上千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隔膜分会和电池回收再利用分会等十一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