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是作者瞎猜的,各位不要当真!!!)
昨天,发改委发了个《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仔细阅读了全文,觉得依靠这个难以判断其是否可落地执行,所以在实施细则出来之前,还难以做出有效判断。
在读完这个管理办法之后,里面的一些措辞其实值得去推敲和揣摩。第一,其提到碳配额的数量会根据生产和进口的燃油车数量、产品构成、新能源汽车年度比例要求计算得出。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新能源汽车年度比例要求是针对整个行业提出一个比例要求还是针对具体的企业来提呢?是不是不同的整车企业会有不同的比例要求呢?如果是后者,那么一旦补贴真的退出了,整车企业有可能觉得生产电动车是一种负担,不得已而为之,那么部分整车企业一定会权衡购买碳额度和生产新能源车获得碳额度的成本和收益,如果购买碳额度非常便宜,那么在没有大量补贴的情况下,部分整车企业可能会选择直接购买。这里的部分整车企业可能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些不积极生产电动车的骨干企业”。另外,如果不同整车企业有不同的新能源汽车比例要求,那么这个比例由谁来确定?根据什么标准确定呢?
第二,碳配额出来后,自然很多人都来问这个和之前市场上流传的要出台积分制度是什么关系?上面截图来自今年马凯总理在西安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时候,工信部给其的汇报文件,其中提到“推进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同步管理办法的出台”,且在今年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和财政部都提到要推出积分交易制度。所以猜测积分制度是工信部在主抓和推动,而这个碳配额是发改委在主抓和推动,这应该是两码事情。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接下来工信部仍会出台新能源汽车的积分制度。
但是,问题又来了,在发改委的这个管理办法中,其明确提到了2015年下半年,其根据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术语,将“积分”修改为“碳配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碳配额搞了,就不搞积分了。所以现在也是云里雾里,到底是只弄碳配额还是碳配额和积分都会出政策呢?继续等吧。
最后,在发改委的这个文件中,还有一句话应该关注“那就是国家将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转化为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的年度产销比例要求”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之前制定的200万辆和500万辆的目标就泡汤了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今年的7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目标是不是也会泡汤了,毕竟1-7月份才一共才搞了19万辆,还有5个月,在政策迟迟不出台的情况下,完成50万辆的推广量还是相当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