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市场杂谈 » 正文

宁德时代毛利持续下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四面楚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18
核心提示: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的企业、在今年年初仅用了20几天便成功过会,上市后市值更是远超另一家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比亚迪。彼时,宁德时代风光无两。
    8月23日,宁德时代发布《2018年半年度报告》,算是交出了其登陆资本市场后的第一份答卷。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分别为32.77%和30.31%,而2015年、2016年及2017年,这个数字分别是38.64%、43.70%和36.29%。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企业、在今年年初仅用了20几天便成功过会,上市后市值更是远超另一家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比亚迪。彼时,宁德时代风光无两。

    相比之下,如今宁德时代的这份半年答卷,实在不怎么好看。

    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宁德时代腹背受敌状况加剧

    2010年以来,得益于利好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助推,使其整体呈迅猛发展的势头,上游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也呈直线式上升。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1.3 万辆和41.2 万辆,同比增长94.9%和111.5%。动力电池车市场更是完成了15.45GWh的装机量、同比增长150%。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主营业务包括动力电池系统、锂电池材料及储能电池系统。今年以来,宁德时代三大主营业务的营收额大幅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5%、124%及1024%,但各业务的毛利率却呈持续下滑的状态。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售系统的均价分别为2.28元/Wh、2.06元/Wh和1.41元/Wh。虽然其电池成本也一直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33元/Wh、1.13元/Wh和0.91元/Wh,但毛利方面却不乐观。2015年宁德时代每瓦时的毛利为0.95元、2016年为0.9元,2017年这一数据几乎被腰斩、只有0.5元。

    不仅毛利下滑,宁德时代的股价也持续走低。今年6月,宁德时代正式挂牌上市, 当天开盘后涨幅达43.99%,每股36.20元,市值达到786亿人民币。进入7月后,股价更是攀升至每股95.08元的历史高位,市值一度超2000亿元。不过,9月11日的收盘价为每股62.57元,比最高位时下降30%左右。

    短期内的股价涨跌并不会对一家成熟的企业造成什么影响,但毛利和股价双双持续性的下跌,可以想见的是资本市场对于宁德时代的发展并不看好,也侧面反映了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宁德时代不是个例,整个行业都寸步难行

    细想宁德时代整体毛利下降的原因,不外乎是上游原材料成本高企不下、合作方整车厂施加的价格压力、以及日益严重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

    近年来,在原材料市场中,钴、锂等上游正负极材料等价格暴涨,虽然在去年有小幅的下降,但整体价格仍高企不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动力电池第一梯队的企业虽然可以通过整合供应商、扩大规模等手段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但总体来这些行动要见效还需假以时日。

    原材料成本的问题还没解决,来自合作方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在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愈发严格的双重打击下,整车厂开始转移压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便成为其压价的首选。车企在电池采购方便不断压价,使得电池企业各业务的毛利空间不断被压缩、业绩和股价集体下滑,电池企业的生存条件也愈发艰难。

    而资金回款的问题,更是人动力电池企业难上加难。公开数据显示,2015、2016、2017年宁德时代应收账款分别为23.97亿、73.22亿和69.38亿,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2.05%、49.22%和34.70%。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更是激增至85.3亿元,占其当期营业收入的87.7%。

    宁德时代这样的一线厂商尚且如此,那些没有资本实力的中小电池企业为了拿订单求生存,账期拖延更是常态。且看沃特玛、猛狮科技、智航等电池企业的没落便可知不够规模化的企业生存环境之恶劣。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对其的信任危机,更多企业出现融资难、盈利难的问题,对动力电池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15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多达400家,今年,只剩50家。按照这种淘汰速度,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还能剩几家呢?

    核心技术是硬伤、回收问题仍未解决,国内电池企业该何去何从?

    此前,受利好政策和高额利润的吸引,相当一部分缺乏技术、缺乏市场认知的企业挤进动力电池的赛道,致使国内动力电池低端产能过剩。充电慢、寿命短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也成为掣肘动力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

    虽然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市场规模全球最大,但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核心技术掌握和制造研发方面仍被日韩远超。一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的发展盛行“拿来主义”,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总体产能利用率无法提升,进而导致市场两极分化严重、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加剧。

    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动力电池企业收集大量实验数据、扎实技术研发、提前布局抢占市场的做法相比,国内许多企业的出现显得十分浮躁,仿佛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冒出数家。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对于中国的动力电池市场来说,只能带来量变、无法形成质变。

    此外,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也是任重道远,是否回收?谁来回收?怎么回收?在整个行业中都尚无定论。

    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征求意见中明确提出,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含进口商)应承担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主要责任,也就是说汽车厂商为回收行为的主体。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放电、拆解、粉碎、分选、外壳回收、酸碱萃取等专业性极强的操作,恐怕不是现今整车厂能够单独完成的。

    且废旧的锂电池会带来环境污染,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就要提升回收效率。这时候企业在回收的选址、加工以及运输方面需极为谨慎,这无疑会增加一定的回收成本,对于回收企业来说,也是一大难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动力电池企业必将面临大洗牌。习惯了在利好政策打造的温室里生存的电池企业们,除了要努力提高动力电池功率和高能量密度、把控安全问题之外,更要谨慎考虑如何应对壁垒放开后的残酷市场环境。
 
关于我们: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上千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隔膜分会和电池回收再利用分会等十一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