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市场杂谈 » 正文

内忧外患之下 PACK企业价值明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08  来源: 动力电池网  作者:鑫椤资讯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PACK电池包市场规模约440亿,但是扣除电芯部分,仅剩140亿的市场空间。由于PACK、设备制造等产业在动力电池市场占比较少,因此并不受资本市场重视,导致其行业发展缓慢,从而制约了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准。
 
    目前国内市场从事PACK系统设计研发的企业分为三类,包括电芯企业、整车企业和独立PACK企业。其中电芯厂和整车厂凭借自产自销的先天优势,市场份额近80%。然而,随着补贴退坡,政策和客户对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市场化转型也为专业的PACK企业带来了机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应用来看。在乘用车领域,一直是由专业第三方PACK企业供应PACK系统,电芯企业生产的PACK主要用在新能源客车上,随着客车市场渐趋饱和,今年Q1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已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90%。乘用车市场爆发下,由专业的PACK厂商把持的乘用车PCKA供应量,将面临市场需求的新一轮增长。
 
    其次体现在技术限制方面,大部分整车厂和电芯厂研发主攻方向是电化学和材料学,人才基本也集中于该方向,面对PACK在软件领域的技术壁垒,一般不会过多的投入,仅用于供应内部消化。随着市场化竞争环境的日益成熟,对产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电芯厂和整车厂的相关技术储备,势必无法满足市场对PACK系统的性能要求。专业化的PACK公司可借此顺势而起,竞逐下一轮行业领跑。
 
    最后体现在产品属性上,PACK系统包含的软件开发,与电池传统产业的电化学领域分属两个技术门类,独立发展是市场的必然选择。同时,电芯企业和整车厂的生产属性是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一致化来降低成本,与PACK系统定制化、多样化的属性相冲突。随着汽车型号不断的推陈出新,电芯厂和整车厂完成PACK工艺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削弱,PACK交由更专业的PACK企业来做,在成本控制上会更加合理。
 
    随着动力电池产业的持续推进,专业的PACK企业的价值正日益凸显,从而吸引了众多资本的关注。然而机遇伴随着挑战,某PACK企业高管指出,目前PACK企业面临双重压力。
 
    一是面临资金和技术的压迫,PACK需要链接整个电池产业,更需要大量的成熟技术作为产业支撑;另一个是来自电芯企业和整车厂的挤压,只有具备核心技术、规模优势、口碑优势的企业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针对这一困境,捷能科技总经理夏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捷能科技只做PACK不做电芯和BMS,将根据客户的需求,采购在性能、质保和价格方面有保障的电芯,通过高效的成组技术和热管理设计、轻量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全面提升电池包的系统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及循环寿命。
 
    据了解,目前捷能科技的电动乘用车的电池包系统能量密度可达120wh/kg以上,商用车电池包系统能量密度达115wh/kg以上,都可以实现量产。
 
    PACK是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动力电池领域“短板效应”日益明显。只有整个产业链均衡发展才能助推我国动力电池整体性能的提升,国家应对PACK、设备等弱势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行业也应对弱势产业加大投入比例,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战略目标增加筹码。 
 
关于我们: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上千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隔膜分会和电池回收再利用分会等十一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