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总体产量为100.75GWh,动力电池占比28.26%。2016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7,937辆,销售35,726辆,同比增长1.7倍。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部件,动力锂电池迎来行业发展的“黄金期”。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国内锂电池生产厂家纷纷扩大产能,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处在疯狂的“投资热潮”中。中国锂电产业暗流涌动。
谈锂电池安全性材料应多路线并存发展
谈及锂电池材料相关的生产项目,无论在生产阶段还是应用阶段,安全都是企业考虑的第一要素。针对近期国内“三元锂电池”风波,材料并不是评判锂电池安全的唯一标准。除了材料本身,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组的一致性以及与整车的匹配程度等,将共同决定锂电池的安全性能。
据悉,电池PACK、制造工艺及使用三者,占电池影响整车安全性的九成以上。国内至今为止曾起火的电动汽车,搭载的大都是磷酸铁锂电池,但并不能说明什么。正极材料对整车安全的影响,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仅仅凭借电芯的正极材料去评判电池的安全性,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是武断的。
谈动力电池“退役”后梯次利用可行
按照理论推算,动力电池从开始使用到电池报废的寿命约为20年。当动力电池只能充满原有电量80%的时候,就不适合继续在电动汽车上使用,即面临“退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吨的规模。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亟待解决。梯次利用行得通吗?
梯次利用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但现阶段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废弃动力电池的数量不足以支撑大型的发电项目,二是如何妥善回收这些电池。
一个储能项目的储能电池的规模较大,如果要将动力电池用作储能,需要大量的电池包。这对于当前的废弃量而言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期待新能源汽车将普及的未来。换言之,目前的梯次利用只适合小范围的应用。
而在妥善回收的问题上,近日,五部委明确提出要建立编码制度,建立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可追溯体系。
“许多公司都在致力于动力电池的余能研究,包括国家电网下属的北京、浙江公司,投入资金上马梯次利用研究项目,但是进展相对缓慢。”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新能源分析师孙栋栋表示,“就产业现状来看,由于我国不同车企的电池路线、电池的规格和对电池的测评要求各不相同,也就造成了电池的型号过多,使产量过度分散,同时也为‘后市场’也就是梯次利用带来更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