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锂电池 » 正文

海霸动力电池何以巨资沦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21  来源: 鑫椤资讯  作者:鑫椤资讯
  2013年,青岛海霸能源集团向九天天塔供水公司采购了一批价值6.7万元的货,在支付35%定金(2.1万元)后,九天天塔安装并调试好设备,陈开军说,对方从此以各种各样理由进行推脱,逃避结清余款。最后对方采购部联系人徐连森直接以“已经辞职,不参与具体后期付款事宜”为由拒绝接听他的电话。

  为了追讨剩余的4.6万元货款,九天天塔派专人到胶南市进行驻点,可是催款近一个月,一分钱都没有要到,反而各种开销又花费了2万多元。

  网上资料显示,青岛海霸能源集团隶属于一个名叫海霸集团的公司,母公司拥有新能源电池、新能源车辆、游艇、石油化工、矿业、房地产等六大板块,而海霸能源集团自称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新能源车辆核心部件电机、电控及新能源整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集团前身山东海霸电池有限公司由2004年开始研发并实现了规模生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是国内最早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厂家之一,也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出口的成品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商。

  2010年,海霸能源集团投入20亿元巨资打造建设年产10亿安时(Ah)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基地,整个生产车间可达10万级防尘及关键工序1%湿度控制,董事长王波认为这将形成行业内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产能。

  所有这些听起来霸气,但是都语焉不详,而关于海霸集团所涉及的其他领域,其官方网站介绍更是稀少。百度搜索海霸能源集团和海霸集团,最新的招聘信息还依然显示出这家公司还在蒸蒸日上。

  20亿元的投资规模及4.6万元的欠款,听起来,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但是它就发生在中国热门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成为这个行业当下生态的一个真实的缩影。

  工厂凋敝:不挣钱,也不开工资

  海霸集团高耸的白色办公楼在面积达500亩的空旷工业园中非常显眼。从外围看去,楼前广场空无人员,只有几辆私家车停在空旷的停车位。

  对于生产类的企业来讲,这是不寻常的,更让人震惊的是,作为集团总部,办公大楼一层的前台接待处竟无一人。而前台右侧背景墙上“说实话、干实事、一起过上好日子”几个大字显得尤其醒目。

  保安说,过完年后,公司离职员工多,最多时公司有四五百人,现在只剩下了两百多人。销售部办公室内二十几个工位上,办公人员寥寥无几。

  海霸集团副总裁兼营销部总经理李晓峰说:“你来到海霸我们欢迎,来的都是客,可是我们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与媒体无关。”

  曾有多名员工向青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青岛日报社反映“海霸能源集团拖欠职工五个多月工资”事宜,其中提及“拖欠部分职工工资,同时还克扣部分职工工资,目前生产岗的工人工资只发到3月份,管理岗工人连3月份的工资都还没发”等问题,对此,《青岛日报》对海霸能源集团所属的劳动监察大队进行了事实反映,对方回复称,经调查,该企业前期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因此拖欠了职工工资。

  面对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拖欠的现状,李晓峰进一步强调,“企业前期投入10多亿进入新能源产业,集团资产也有很多,在枣庄市、海洋市(烟台市下属县级市)及外省市都有好几个工厂,全是独资的,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钱要用到刀刃上,你刚才提到的欠款,不给有不给的理由。”

  对于李晓峰的霸气言语,记者从海霸集团办公楼后10多栋办公厂房规模可见其“所言非虚”。但稍作观察,你会看到,只有一栋工厂内些许工作气息,其余厂房均为闲置或只有空壳,多数厂房内部连基本的门窗都没有,很多设备及原料杂乱摆放于车间内。而未完工的厂房,已然成了动物新家。数个厂房的大门上也贴着写有“二零一三年二月六日封”的封条。

  现场保安说,目前海霸集团共有15个车间,有设备能生产的车间只有3个,目前很多员工都离职了,仅有2号车间在生产,其他未投入使用的12个车间目前处于闲置。

  面对现实窘况,李晓峰振振有词道:“在动力电池领域,你看做到现在所有的电池行业有没有挣钱的?都不挣钱。我们为什么还在做?我认为整个社会都要有义务、有责任来做这件事,它也需要前期投入才能有后期回报。”

  他说:“什么叫挣钱?前期的投入,就像一个小伙子要成家,有房吗?有车吗?要娶妻生子前期是不是都在掏钱?企业也是一样的,前期都要有投入的。目前海霸还处于投入期,还是在小批量生产阶段,欢迎有合作意向的投资者一起来做动力电池。”

  冒然挺进:市场泡沫破碎,内忧外患

  海霸能源集团工厂于2010年初开工建设,2012年初完工。8月1日,所有员工搬迁至此。此前海霸集团动力电池的生产主要集中于枣庄市与海阳市生产基地,核心生产18650型电动自行车、电网储能、起动电源、UPS电源、消费电子等用途电池。

  山东海霸电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26日,产品主要是磷酸铁锂电池。截至2009年,已拥有8项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专利,2项新能源应用技术专利。同时,这家公司生产的“海力霸”牌系列锂离子电池全部实行一年包换、三年免费保修。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国庆说:“在国内小功率锂电池行业,提出一年包换的不少,但是提出三年免费保修的不是很多,海霸就属于其中一个,其提出这个保修政策本身就是对其在小功率锂电池技术领域的自信。”

  山东海霸电池有限公司在小功率锂电池领域最成功的时候在欧洲、南美。亚洲、香港我们拥有各级销售网点300多个,拥有七个销售分公司或办事处。业务在国内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因产品质量高,企业在下游客户谈判中,处于主导地位。

  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热,2009年,海霸能源集团在青岛注册成立,并征地500亩建设海霸工业园,建成后可达年产10亿安时的动力锂电池的生产规模,使其一跃成为全国业内最大地理位置最好(背靠世界集装箱大港第10位的青岛港)的铁锂电池生产园区之一。

  回归平淡:技术不能灌溉,盈利遥不可及

  2010年底海霸能源集团发生的一件“大事”更是助推了其扩张步伐。

  当时,中国移动集团河南省公司启动通信基站用磷酸铁锂电池的集中采购招标,这也是中国通信行业对此类产品的首次集中招标。海霸能源集团中标约500万元,占整个中标金额约50%,在整个中国磷酸铁锂行业引起了巨大轰动。

  时任山东海霸电池集团市场部经理孙鹏曾对外表示,如果把中国移动现有的普通铅酸电池全部替换成磷酸铁锂电池,市场规模高达8000亿元,“这是一块大肥肉”。海霸能源集团董事长王波甚至提出“2011年后在徐州及海口建立海霸工业园”的目标。

  就在海霸能源集团在动力电池领域大显身手及积极现身各大行业展会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未成长起来。过去业界预测的数千亿市场蛋糕也成为行业企业的一个陷阱,而涉足企业不得不为其过去的决策而买单。

  自2010年海霸能源集团涉足动力电池起,其生产的动力电池并未为中国任何一家整车厂所采用。包括一汽、华晨等众多厂家在收到其少量动力电池试用品后,大多没有下文。

  与销量近乎为零的现状相比,近年来海霸能源集团的国内营销部总经理如走马灯花般更替。如今海霸能源集团国内营销部总经理兼集团副总裁的李晓峰也是刚刚从国内另外一家知名电池企业跳槽而来,重点负责动力电池销售业务。

  作为海霸整个集团业务核心之一的电动自行车用小功率电池,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目前单套市场价格为550元至600元,而企业批发价格只有500元左右,企业利润只有几十元,与2008年左右的数百元利润相差悬殊。

  曹国庆表示:“在小功率的电池领域,行业中90%的企业技术实力都差不多,能否生存下来就是靠低价。”价格战使得各企业陷入泥沼。

  而海霸内部员工透露,海霸能源集团电动自行车锂电池退货率居高不下,可是企业售后服务的承诺在业内很有口碑,难有退路,随着大量电池的退货及返修,电动自行车锂电池销售业务难言盈利。

  就在海霸集团西门安保岗亭不远处,护栏上悬挂着一个招聘条幅,上面写道:“海霸集团招聘工人300名,质检50名”。而在其企业正门,同样摆着一个写着“招工简章”的支架牌,上面写道“海霸集团……建立年产1000万组(10亿Ah)的纯电动汽车铁锂动力电池项目。海霸工业园现正式投产,为了扩大集团经营业务,现诚招工人300名”。

  如同其在网上显示出的多项招聘信息一样,海霸在竭力营造一个公司业务繁荣之象,倘若不是为了某种生意目的,它根本无须如此,或许这种做法本身显示出的正是这家动力电池企业半死不活的真实状态。

  海霸集团自称其在国内同行享有五个第一:

  全国最早的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家,生产了国内第一块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国内最大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规模,最齐全产品品种;

  国内首家具备完整产业链,具有极强的价格优势;

  研究院研发模式创新,确保国内技术绝对领先,国际先进;

  电池应用领域具备全套解决方案。

  中国电源工业协会秘书长孙京伟含蓄地认为:产品定位不精准是很多动力电池企业的通病,涉及领域太多,看似生产能力、科研实力很强,其实不利于企业营销、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由于人才、营销及资金分散太多,很难在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市场和品牌效应。

  实际上,整个动力电池产业的水平还比较低下,从而也难以锁定真正的产品。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行业整体工程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授权和在审的动力电池专利数量达到1540件,其中657件发明专利,827件实用新型专利,56件外观设计专利。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例为43%,但其中具有重大突破的新型专利几乎没有。锂电池作为我国动力电池发展的重点,相关专利比例超过60%,但是磷酸铁锂、陶瓷隔膜等核心材料的技术仍然被外国企业掌握。

  2012年底中国动力锂电池企业家数达到105家,而2008年的时候仅有10家。企业数量剧增,带来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18%,但是库存高达40%。一方面是设备的高额折旧,另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被存货占用。

  不仅如此,由于低水平建设、废品率高、成组率低,动力锂电池的实际毛利率只有20%~30%,如果摊上后期的维护成本,甚至可能入不敷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2012年动力锂电池产值前十名的企业全部都是大集团背景或者上市公司背景,具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

  目前国内真正做动力电池的厂家,没有一家是盈利的。比亚迪、ATL、比克和力神被称为中国锂电池“四巨头”,现在整体上,这些企业的动力电池业务状况并不见佳。

  比如成立于1997年12月的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7亿只小型锂离子电池和2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但其核心领域的动力电池市场一直未能有效展开。2012年,它成为天津首批40辆纯电动公交车配套动力电池,但其他配套整车厂消息一直未有传出。

  最近的好消息是,2013年5月,它申报的“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获批。评估组一致认为,天津力神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动力电池技术,已转化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高能量电池、高功率电池、圆型锂离子动力电池。

  而成立晚于力神的比克一度因为手机电池业务而风光无限,成功登陆了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它因为传统消费电子品电池业务萎缩而押宝动力电池市场,从日本引进数亿元一流生产设备,造成其资金链紧张的困境至今未获改善。由于订单量太少,从未盈利。而比克企业官网的最新新闻链接也定格在2011年3月17日。2013年8月,业界一度传出“一汽为比克注资5亿元”的传闻,后被双方辟谣,但是这则新闻给比克的艰难融资道路增添了不少侵害。

  2013年9月17日,国家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正式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这看似对惨淡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打了一个强心针,可是企业似乎对此并不乐观。

  曹国庆认为,不管政策如何变化,企业很冷静,没有了前几年的疯狂,本身就已经说明这个行业的泡沫正在退去。而游资不再热衷于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发展而言不一定是一个坏事。

  回想2009年初实行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时,一时间涉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企业,不断出现于全国各个大小展会,而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之一的动力电池更是成为各个城市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

  曹国庆说,由于动力电池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真正在这个行业的企业能够达到收支平衡就已经很不错了,达到盈利更是难上加难。
 
关于我们: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550多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和电池隔膜分会等十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