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香港中策资本集团(下称“中策集团”)对外宣布,其将斥资2.98亿美元在江苏泰州生产钒动力电池、大型钒储能电池以及带有储能装置的风机。
而在这样大手笔的投资之前,中策集团并未有储能行业的从业经验。中策集团总裁黄友权对本报记者表示,该集团一直从事包括矿业资源在内的投资,在5年前开始整合钒矿资源,并接触到储能技术。
由于看好钒电池的前景,中策集团利用钒矿储备和资本上的优势,与日本Jenna、韩国Polyenergy、德国Avantis等企业进行股权合作,成立了洋泰能源有限公司,由中策集团控股,正式进军钒电池领域。“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国内的钒电池技术落后国外10年,不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路线是不行的。”黄友权说。
按照中策集团的规划,泰州项目将于12月25日开工,明年下半年投产,第一期工程预计生产钒动力电池600万个以及钒储能电池2GW。此外,中策集团和德国Avantis公司联合研发的“风电储”一体化的成套风电设备,计划同时在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四地生产。
与铅酸电池、锂电池等技术相比,钒电池更环保、重放次数高、容量更大,但其应用仍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在产业化应用上近20多年一直未有突破。对于中策集团如此短时间实现钒电池的产业化,国内电池行业多有疑惑,而焦点则落在固体钒电池的技术上。
“中策资本从矿业向下游延伸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的思路是正确的。”全国工商联储能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俞振华对本报记者说:“但固体钒电池的技术太新了,在今年之前,行业里都没有听说过。”
“这个技术体系是跨越了电化学,材料等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国内专家现在还无法进行验证。” 俞振华说,“我们在北美、日本也没有搜索到这个技术专利,虽然与发明者有过简单的技术交流,但以现有资料信息学术界还不能做出判断。我们现在也希望能组织专家对这个技术进行原理验证。”
而在大型钒储能电池领域,实现产业化亦被认为尚需时日。据介绍,国内钒电池业界的乐观预期是3-5年实现大型钒储能电池产业化。有电网专家指出电网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储能电池,储能的建设成本应该在250美元/千瓦时以下,这个目标可能需要10年才能达到。而500美元/千瓦时将是能够进行产业化的门槛,目前还只有日本NGK能够进入这个区间。现在全球钒储能电池的建设成本介入500-1000美元/千瓦时之间。
“低于500美元,产品在开发上将会有很大挑战,固体钒电池原理与液流钒电池有根本不同,有可能成为突破性技术改变现有储能电池成本的制约格局,但需要耐心的进行从原型到商用的转化,这个时间不会太短。”俞振华说。
“我也质疑过这个技术,但经过评估,我们认为这是很好的项目。”黄友权对本报记者说,“半年后我们就会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