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里比美国还要发达!”当汽车进入深圳的CBD中心深南大道时,苏尼尔不由地感叹。
苏尼尔是一位来自印度新德里的青年商人,此次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国市场,他计划将中国低端的五金制造业复制到印度去。苏尼尔说,他的梦想就是开一家五金配件厂,工人们愉快地工作,机器永不停歇,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一如他的祖国——印度——这个在逐渐褪去的金砖光环下再次腾飞的期望。
苏尼尔的“印度梦”
在与一位东莞工厂的老板谈话时,苏尼尔无意赞叹说广州看起来就像美国,这让住在深圳的老板不服气,于是派了一辆车送他到深圳去参观,看看更加先进和美丽的中国城市。
“我们赶紧走吧,这里实在太发达了,不是我该来的地方。”当车停泊在蛇口的海上世界时,苏尼尔突然觉得这个地方完全不属于他,只希望早点回到工厂里去研究机器,好像那才是目前一个印度人该做的事情。
“相信我,五年后,很多工厂会在印度运作起来,可能10年后,印度就会和中国一样了。”苏尼尔对笔者信誓旦旦地说。此次中国之行在他心中燃起了熊熊斗志,他虽然对印度的现状感到有点失望,但也对印度的无限潜力感到兴奋。
“中国人疯了,还要提价?!”当苏尼尔得知广东省顺德市的一家五金厂由于环保问题,产品大幅提价后,他发出了一声感叹。
之前,一件镀锌的五金产品从中国运到印度,成本是出厂价的150%。这个价格与印度产接近,但由于印度产品质量差,印度工厂难以维持。新年伊始,随着工人工资和镀锌厂加工费双双上涨,印度工厂又将起死回生。中国转型升级将成为印度实现其潜力的另一个利好因素。
中国的转型升级势必会将很多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如果印度人能够改善投资环境,相比东南亚国家,印度的劳动力大军则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2013~2014财年印度的GDP增长主要由农业和服务业贡献,而制造业不升反降,从去年1.1%的增长率下降到今年的-0.2%。目前,印度有一半的人口从事着农业活动,但却只产出了14%的GDP,大量劳动力急需寻找新的出路。同样一个非技术工人,在中国工厂里的工资为2500元,在印度仅为600元。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将是印度未来最大的增长潜力。
“我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五金配件厂,每天都在轰隆隆响,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在工厂里快乐地干活。”展望前景时,苏尼尔兴奋地说。
苏尼尔的计划是,先从中国进口一台机器,请一位中国技术员,到印度去指导,并在自己的工厂里生产展示,然后向其他印度人推销机器,自己则向这些购买机器的五金工厂生产塑料配件。
“印度需要学习中国,构建产业链,我们的政府不帮助我们,所以需要自己来推动。”苏尼尔说。
印度的“潜力”
虽然近30年来,印度一直走在中国后面,但随着1991年印度经济的打开,其增长速度在大型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20年的腾飞全世界有目共睹。曾几何时,印度是人们最热衷谈论的话题,寄希望其能成为下一个“中国”,甚至与中国抗衡。
不过,从三年前开始,印度的受热捧程度却在逐渐减弱。在2011~2012财年只录得6.5%增长率后,印度经济一路下滑,上一财年仅增长4.5%,今年则再次被锁定5%以下。曾经的“金砖五国”之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印尼占领(印度和印尼第一个字母都为I),甚至在最后沦为了“脆弱五国” (巴西、印度、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南非五个货币不稳定的新兴市场国家)之一。
印度失意的部分原因来自外部,金砖国家已经光芒不再;阴霾甚至蔓延到了整个新兴市场;世界经济的天平突然倒向发达经济体……印度总理辛格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印度人解释,这一切都要归咎于外部因素。
但印度选民却对辛格的说辞并不买账。在辛格执政的后五年,印度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世界级的腐败窝案,还有严重影响印度形象的一系列强奸案。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考什克·巴苏(Kaushik Basu)认为,印度的问题之一在于政府管理能力低下。
“(政府)决策速度太慢,官僚主义极度繁冗”,巴苏在接受BBC采访时说,特别是私人企业,在印度很难自由航行。这里被评为世界上经营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腐败的国家之一。
在最近一次地方大选中,选民们用脚投票,把执政的国大党狠狠地踢了出去。虽然年中的大选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国大党大势已去,印度人都在期盼一个新政府。
印度宏观经济学家伊拉·帕特耐克(Ila Patnaik)认为,印度最根基的问题在于国家的管理能力,仅仅是一个新政府的出现并不能令改变在一夕之间发生。巴苏也未对这种60年来形成的“弱政府”抱很大希望,但他也并没有对印度前景失去信心。相反,印度庞大的人才库和过剩的劳动力人口,让任何经济学家都无法忽视其增长的潜力,更何况,印度已经录得了20年的高增长记录,其经济基础已经建立了起来。
2013年,印度卢比贬值了12.9%,但相对于巴西雷亚尔的16.7%、南非兰特的24.4%,印度卢比的表现好像还过得去。更值得庆幸的是,印度经常账户赤字(CAD)从去年占GDP的4.8%下降到2%以下,一年前,人们还在讨论印度会不会变成1997年的马来西亚。如果印度财长最终能实现财政赤字只占GDP4.8%的目标,那印度将会在下一年轻装上阵,潜力无限。
印度政府需要发动产业规划,推动基建和吸引投资,这些都是长年来政府、学者和媒体琅琅上口的共识,但是最终能否实现,只好把责任顺延到下任政府了。不过,印度有着成千上万像苏尼尔这样急于拓展事业的年轻人,还有着大量急于找工作的“农民工”,无论印度大选结果如何,未来政府怎样,印度的增长脚步或许并不会因此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