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呈现寡头格局
2019年,全球经济形势波谲云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市场也是风云变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为46.18GWh,同比增长33.39%,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但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大幅度退坡、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及续航里程门槛大幅提高、应收账款高企、资金链危机频现等等,对中国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造成了巨大压力。由于下游新能源车企的资金压力传导,同时上游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电池企业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市场洗牌进一步加剧。

解决电池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2019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发生了多起燃烧事故,反应出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保障安全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首要原则,企业不能过度片面追求动力电池的高能量密度而牺牲安全性。此外,在电池新材料应用等方面也面临不少基础性的障碍亟待突破。对中国电池企业来说,要加紧修炼内功,完成更多技术储备以应对市场变化。
2020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将完全退出,新能源汽车市场放开以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将直面国外企业的竞争。特斯拉已经在中国上海建厂,日韩的电池企业包括松下、三星、LG化学、SKI等在中国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不仅在产能上大力布局,而且政策嗅觉和市场策略更加灵活。在外资势力持续加码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或将迎来新的变革。同时,中国电池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在技术、市场、资本等领域的运作更加国际化。
产业链协作才能共渡难关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未来的几年,将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十分艰难的时期,为此,动力电池企业要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放到第一位,整个产业链要协作配合共渡难关。龙头企业要继续做大做强,二三梯队企业要找准自身定位,通过产品性价比综合优势占领市场份额,闯出新的天地。
从能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以电动化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在成本、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亟待攻克,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为此,世界各国应该密切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局性挑战,只有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