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在一村资本成立不到半年时,便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投入宁德时代A轮融资,占股比0.238%
对于产业的分析能够筑起清晰安全的投资逻辑,资本市场的风口谁都无法预测,也许风吹过来成功上天,但是万一风没有吹过来,那就会有更大的风险。
超级“独角兽”宁德时代的过会,引发了市场极大的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其上市后估值将达到2000亿元,成为创业板第一股。
一村资本是在2016年1月宁德时代A轮融资的时候进入的。2014年,宁德时代成立不到3年,盈利刚超过1亿元,2015年的盈利预测也只有八九亿元,根本无法想象两年之后会成长为超级独角兽,但是我们判断宁德时代未来肯定会成为一家优质企业。

宁德时代2015年2017年的收入盈利情况
其实看一家企业会不会成为独角兽,可以从几个因素来考虑:第一,相关产业重不重要;第二,行业天花板高不高;第三,研发能力强不强。宁德时代就具备了这些要素。
首先,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是大趋势,各国对于汽车排放的法规要求逐年提高,至2020年,中国的平均排放要求达4.5L/100Km,欧美的平均排放要求达90g/100Km,汽车电动化是满足排放要求的必须技术。并且,中国的政府鼓励政策,推动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将达到5%的销售量目标,管理政策启用碳排放积分制,不满足要求的车企有退出机制,中国的能源转型战略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刚性需求。
同时,全球各大车企都把新能源汽车定义为未来主要发展战略,宝马、大众、奔驰等在2030年汽车电动化比例均超过50%,纯电动汽车也成为新兴汽车产业,Tesla, NextEV 等。另外,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驾驶体验感强,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增强,随着新能源汽车整体性价比的优化,将成为主流消费产品。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是战略层面的国家全力支持,尽管补贴政策有一定风险,但是市场拐点真正到来的话,未来3-4年的市场规模会大大超过预期。
其次,竞争门槛较高,宁德时代具有优势。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对产品安全可靠性要求高,汽车客户的专业性强,同关键零部件厂商长期合作是行业传统模式,对企业成本控制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整体动力电池行业长期竞争门槛很高。公司具有先发优势,掌握核心技术,控制材料成本,是具有全面市场竞争力的垂直集成的系统供应商。公司注重电池梯次利用,材料回收的完整布局,确保未来储能市场竞争优势和未来持续获得低成本材料。
最后,宁德时代是最具发展潜力和技术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企业,是国内唯一配套国际品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国家“十二五”创新工程动力电池企业、首批工信部动力电池准入白名单企业。公司结合中国技术、材料、设备,开发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是锂电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管理团队。
公司具有全球领先的工程技术研发体系,研发效率高,掌握核心竞争力,成本低,品质好,客户体验高。公司的工程仿真中心,在材料、极片、电芯、模组、电池包等方面均建立了系统的仿真工程方法,提升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50%,开发应用新技术领先对手6-12个月。
公司的先进材料开发,包括高能量密度(CML 技术)、高功率密度 (FIC 覆膜技术)、长寿命(ACEI技术)、快速充电 (LiFSI 新型电解液),掌握核心技术竞争力, 多次引领行业技术革命,电池寿命平均10-20年,快充电池15 分钟完成充电。公司具有矩阵电池寿命加速预测技术、快速的材料选择判断技术、电化动力学材料品质控制技术,具备电池系统的完整测试及验证能力,是锂电行业15年安全记录保持者,新能源汽车的首选合作伙伴。
公司的专业团队具有国际性、前瞻性,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CATL CTO Robert Galyen、福建省百人计划及创新人才,公司成立专家学术委员会,拥有全球专家库,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动力电池的安全可靠性研究中心及联合实验室等。公司管理团队注重创新,确保技术先进性,强于工业化生产,总体成本控制能力极强。
但是现在重新复盘这次投资,还是觉得有点遗憾。我们当时预判到宁德时代会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但是没想到只花了不到5年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几点考虑:
第一,较长的产业导入期。每个新兴产业从研发到真正商用都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汽车关涉到人的安全等因素,我们认为新能源电动车首先普及的最大市场是公交车等商用车,比如公交车有专门的定点维护和管理,相对来说能保证安全性,但是普通的乘用车客户不可能有意识和精力去照顾电动车,所以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市场的认证时间会更长一些。
但是事实上,这个只是从产业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站在资本的角度,资本能够催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最典型的就是共享单车,在资本的催化下,共享经济在短短一两年内遍地开花。
第二,是因为自身的约束。2015年一村资本刚成立,我们的母公司华西股份当时的净资产也只有20多亿元,投入宁德时代的5000万也是一个不小的投资比例。
不过虽然说有遗憾,但是并不后悔,如果再来一次,我们还是会重点从产业的角度来考虑。对于产业的分析能够筑起清晰安全的投资逻辑,资本市场的风口谁都无法预测,也许风吹过来成功上天,但是万一风没有吹过来,那就会有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