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锂电池 » 正文

VCU研发锂超离子导体 提升固态电解质导电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31  来源: 盖世汽车  作者:鑫椤资讯


Li3SBF4晶体结构示意图
 

    据外媒报道,弗吉尼亚州立邦联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VCU)研究人员设计了新款锂超离子导体(lithium superionic conductor),其锂离子导电性可媲美有机电解液(organic liquid electrolytes)。

    他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宣称,基于团簇(Cluster)的锂离子超导体的导电性极高,室温下为0.01S/cm到0.1 S/cm以上,而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 )较低,低于0.210 eV,能带间隙(band gap)为8.5 eV。此外,其机械性能表现也极为出色,弹性十足,可抑制锂树突的增多。



Li3SBF4材料的物理模型
 
    在锂离子电池中,带正极的锂离子通过电解质进行流动。固态电解质可提升安全性、能量值及能量密度。然而,锂离子却在液态电解质内却能自由流动。锂离子在固态电解质内的流动性较差,对导电性产生不利影响。

    为提升固态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人员制作了一款计算模型,可去除单个负离子。负离子团簇将取代空缺的离子,前者是原子团簇,其所带电子(electrons)要多于质子(protons)。

    VCU研究团队的方弘(Hong Fang)博士和Puru Jena教授实现了特定固态电解质扭曲(twist)的具象化,前者由其他人员进行过测试。最初,该电解质归属于反钙钛矿结构(antiperovskite)的晶族(family of crystals),其所含的正离子由三个锂原子级一个氧原子构成,正离子与单个氯原子相结合,因为后者是负离子。

    在运算建模中,他们用一个负离子取代了氯原子,该负离子由一个硼原子和四个氟原子组成。



Li3S(BF4)0.5Cl0.5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据其研究发现,锂超离子导体Li3SBF4与Li3S(BF4)0.5Cl0.5大体上拥有成为理想固态电解质的潜质。

    Li3SBF4的能带间隙为8.5 eV,RT导电性为0.01S/cm,活化能为0.210 eV,形成能(formation energy)相对较小,机械性能也很理想。而Li3S(BF4)0.5Cl0.5的RT导电性大于0.1S/cm,活化能为0.176 eV。

    两位专家共同致力于在实验室内测试其计算模型,旨在探究锂离子电池应用的最终形态。
 
关于我们: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上千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隔膜分会和电池回收再利用分会等十一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