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正文

新能源车:“骗补门“后再显“牌照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9  来源: 汽车产经  作者:鑫椤资讯
  “发改委拟暂停发放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希望对现有政策进行评估。” 6月5日,上述传闻如一枚深水炸弹被投放在坊间。
  6月6日,我们在国际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就此事采访了业内人士。“部分初步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依靠关系获得了资质。获取新能源车生产资质首先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协助企业向发改委提出申请。”某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强调了“关系”对于资质获取的作用,并表示“关系复杂,话题敏感,不好评价”。
  拔苗助长导致的“骗补门”的风波还未完全平息,一波未平一波似乎又暗流涌动。去年3月北汽新能源获得了首张新能源车生产资质,随后有6家企业在2016年陆续获得了“准生证”。而今年刚过半,获得资质的企业数量已超过了去年全年,共8家。“快就容易出错。”上述被访人士认为,各地方政府过于积极的提交申请或会导致业内出现类似于骗补的投机行为,此刻必须放慢脚步,查缺补漏。
  该人士用“扛不住压力”来解释发改委暂缓资质发放的原因。
  尽管产业扶持性财政政策退坡机制已启动,但一位业内教授认为,补贴仍具备足够的诱惑力使各方资本与力量不断涌入参与到政策红利争夺赛中。这也是企业积极申请资质的部分诱因。
  据透露,15家已获得“准生证”的企业中,因存在问题,有几家企业可能会面临重新评估。有人认为,这些问题此前或许是被关系所遮盖。
  不过,对于已经取得资质的企业是否会被重审?大家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人认为相关方会被重审。但也有人认为,重审的可能性不大,一旦重审就意味此前审核存在‘疏漏’,但有关部门会通过其他办法提高门槛,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竞争者。
  目前,15家获得资质的企业中,唯有北汽新能源是唯一一家即通过发改委审核,同时产品也通过工信部审核的企业,而剩余14家企业只越过了第一道关卡,这意味着其仍存在被过滤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同样也存在少数反对观点,“挤破头进来已实属不易,企业一定会想办法通过第二次考核。”
  此外,对于发改委暂缓资质发放,也有声音解读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结构性风险显现。汽车产经网经过梳理发现,目前获得资质的15家车企,都已经发布了相关工厂建设、产品研发的计划,15家车企的规划产能共计91万辆。
  在采访中,部分人赞同这一看法,“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市场过热是一种假象,过快的工厂建设项目被批准会带来与传统汽车同样的行业并发症,产能过剩,行业应该警惕这个信号。”
  不过,对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也有不认同者,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多余实际需求是正常的,这样有利于优胜劣汰,所有的新建工厂的产能规划都是经过谨慎、详细、综合的考虑与调查后根据实际发展需求作出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毕竟没有人比资本家自己更操心他们的钱包。
  尽管众说纷纭,但对于发改委暂缓资质发放的最终目的,业内的观点趋于统一,放慢脚步收紧门槛,是为了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后续仍有企业将获得牌照,包括跨界造车的新势力。
 
关于我们: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上千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隔膜分会和电池回收再利用分会等十一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