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锂电池 » 正文

电池技术成熟是产业化前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4-10  来源: 鑫椤资讯  作者:鑫椤资讯
    降低储能成本的关键在于破解储能电池的安全性、循环寿命等难题。来小康指出,这些技术的突破是储能实现产业化的前提,但电池技术的成熟恐怕还需要多年,悲观看可能超过十年。
  张北示范项目采用的锂电池技术是否能够代表储能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存在争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认为,锂离子电池虽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高能量转换效率、长循环寿命等优点,但该技术目前价格较高,更重要的是安全性还较差,而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安全最重要。他介绍,南方电网的储能示范项目的锂离子电池组曾冒烟22次。
  储能电池技术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储能根据不同领域需要已有12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据了解,张北20MW的储能示范项目中除了采用14兆瓦的锂离子电池技术,还有2MW的液流电池系统,而剩余4MW的储能采用哪种电池技术,目前国网尚未有定论。据悉,4MW的储能原本留给日本的钠硫电池技术,该技术占全球储能应用项目的65%以上。但据杨欲生介绍,钠硫电池虽具有高比能量、转换率高、寿命较长的优点,但也不安全,采用钠硫电池技术的日本储能电站2011年曾两次失火。
    “采用哪种储能技术并不是关键。”来小康认为,张北的储能示范项目旨在为储能企业提供未来发展方向,即高安全、长寿命。
  国内目前从事储能的相关企业并不多。据俞振华介绍,与储能相关的企业包括各种电池厂商、控制逆变厂商、应用解决方案提供方、工程实施企业等,目前铅酸电池厂商、锂电池厂商、控制逆变厂商以及一些关键材料厂商相对较成熟,除此之外其他的储能技术还没有形成规模。
  由于缺乏核心原材料研发技术,国内的电池企业主要处于来料加工阶段。据从事锂电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国内储能没有形成规模,国内电池企业在采购上游原材料时无法形成议价能力,因而电池核心原材料价格比国外同行高出很多,最后只能通过采购国产化配件来降低储能系统的售价。
  来小康认为,国内的电池企业大多从贴牌生产做起,即便储能规模上升也很难真正获益。要打开下游空间、提升议价能力,需要沿着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方向加大研发投入,而不是建更多的产品生产线。当前全球储能产业才刚刚起步,国内企业现阶段介入并不晚。
 
关于我们: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上千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隔膜分会和电池回收再利用分会等十一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