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极材料 » 正文

青海依托资源优势打造锂产业全产业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11  作者:鑫椤资讯
   基于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湖锂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气候条件,“十一五”以来,青海紧盯新能源产业走向和技术进步趋势,着力打造以盐湖锂资源开发、电池正负极材料、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为重点的完整锂产业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在青海西宁举行的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首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6月10日拉开大幕,青海锂产业的发展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青海依托盐湖资源做大做强锂产业比较优势明显,但仍然需要突破技术、人才以及产业发展机制等“瓶颈”。
 
  青海打造锂产业基地具有“双重优势”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强影响力的新型优势资源,锂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而且随着锂电池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锂电力电池的市场需求急剧扩大。有关数据显示,国内碳酸锂的年市场容量约为10万吨。
 
  “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为拥有绝对资源优势的青海发展锂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乔弘志介绍,作为我国锂资源大省,青海境内已经探明储量的氯化锂保有储量超过2200万吨,约占全国盐湖锂资源储量的83.4%、世界卤水锂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青海锂资源的分布呈现高度集中、单一矿床少、品位低但储量大等特点,有利于建设大型采选冶联合企业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
 
  乔弘志告诉记者,随着固体锂矿储量不断减少,碳酸锂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进入21世纪后,全球锂工业已从固体锂矿开发为主逐步转向以盐湖卤水锂提取为主,在这一大背景下,青海从“十一五”开始加快盐湖提锂的技术研发并且逐步解决了工业化生产难题。
 
  “目前,青海中信国安采用煅烧法工艺建设了两条万吨级碳酸锂生产线,青海锂业采用离子选择迁移分离法工艺建成一条3000吨的生产线并已实现工业化生产,青海盐湖集团旗下蓝科锂业采用吸附法工艺也已完成了工业化试验工作并建成了万吨碳酸锂生产装置。”乔弘志说,青海省形成了4万吨的碳酸锂产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酸锂生产基地。
 
  盐湖资源开发领域专家、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小松告诉记者,从资源优势上来讲,青海发展锂产业的优势可以说是绝对优势。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少雨干燥、氧气稀薄的独特气候条件,也为锂产业下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势条件。
 
  “锂电池生产过程中,干燥和防氧化是两大关键环节,而青海独特的气候条件恰好同时兼备这两个条件。”李小松说,有资源条件,又有客观环境优势,所以青海在打造锂产业全产业链和全国最大的锂产业基地方面具备“双重优势”。
 
  依托丰富的盐湖锂资源优势、客观气候环境优势和既有产业基础,2009年,青海省出台的《青海省新材料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和之后出台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青海将以盐湖碳酸锂产业为基础,着重发展从锂离子正极材料、电池负极材料、电池配套产业到电池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按照远期规划,青海锂产业的产业规模要达到千亿元的产值规模。”乔弘志说。
 
  做大下游产业市场倒逼上游资源开发
 
  盐湖提锂技术的突破让青海一举跻身于我国碳酸锂生产大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青海中信国安东台吉乃尔1万吨碳酸锂装置和青海锂业因资源整合而停产的情况下,2013年,青海碳酸锂的实际产量仍然超过了6000吨。
 
  “相对于上游碳酸锂的开发,青海锂产业的下游延伸产业起步比较迟,如果不能进行及时补链,青海锂产业仍然不能摆脱原材料型的初级工业困境,好在下游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发展特别快。”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珑说。
 
  王珑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原来从事矿产资源开发,正是看到了青海锂产业发展广阔前景,他的企业从2012年开始转行进入锂电池行业。从2012年投资建厂,到2013年6月试产。目前,绿草地已经建成一期日产2万只单体电池产能。
 
  据介绍,2011年以来,青海借助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国内其他经贸合作和招商引资平台,先后引进了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电池供应商——新能源(香港)科技有限公司、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拥有一系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成果的企业,从事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动力及储能正极材料等的研发、制造和销售,逐步构建起了除电解液和隔膜材料之外相对完整的锂产业链。
 
  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信息显示,今年年内,青海省内以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磷酸铁锂为主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能将超过1万吨,以青海新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主的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的产量将超过300亿安时。
 
  而从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编制的以锂动力电池为核心的“十二五”锂产业发展规划来看,青海锂产业的长期规划涵盖了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材料、储能电池、动力电池、金属锂、高档锂盐等完整的锂产业建设项目。
 
  “根据青海省发展锂产业设想,青海的盐湖锂资源要全部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在青海就地转化,提高资源转化效益。”乔宏志说,最近几年青海将继续扩大锂产业下游产业规模,通过下游产业市场迅速扩张倒逼上游锂资源上产达产。
 
  李小松分析认为,资源开发尤其是盐湖锂资源综合开发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青海打造锂产业全产业链的条件已相对完备,在产业基础和核心技术攻关已经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整个产业链相关的系统工程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正在举行的首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通过赛事活动,充分展示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站与储能等电动汽车产业链上多环节的先进技术,吸引全球相关机构、电动车厂商和经销商、供应商关注和参与青海锂产业链的发展,其主旨也在于进一步加快推动盐湖锂资源综合利用步伐,打造全产业链,拉动电动汽车和相关产业发展。
 
  打造锂产业全产业链仍需要破解系统技术等三大“瓶颈”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锂产业链各环节的产业基础来看,目前青海已经形成了从碳酸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到高档电解铜箔、铝化成箔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以锂电池为核心的锂产业的条件。但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衔接和产业融合来看,青海打造锂产业全产业链仍然面临三大“瓶颈”。
 
  首先,碳酸锂的生产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目前已经建成投产的三家碳酸锂生产企业,青海中信国安两条碳酸锂生产线的达产率只有25%,青海锂业装置的达产率只有33%,而青海盐湖集团旗下蓝科锂业虽建成了万吨碳酸锂生产装置,但因部分技术尚未解决也不能达产。
 
  “青海盐湖锂资源中的高锂镁比特点加大了盐湖锂资源开发工业化的难度,目前核心技术已经突破,产品也已经出来。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李小松说。
 
  其次,青海锂资源开发还仅限于采矿和初加工阶段,碳酸锂品种单一,且上下游产业发展脱节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已经拥有锂资源的企业对下游产业投资不足,而一些在锂电池生产上积累了相当经验和技术的企业却因无法掌握锂上游资源而投资信心不足。
 
  第三,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企业间合作融合不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比较低,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而且部分锂资源开发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矿权纠纷。
 
  为此,乔弘志、王珑等业内人士建议,为促进青海以盐湖锂资源开发和锂电池为核心的锂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系列化发展,政府部门需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和政策引导优势引导这一产业上下游对接、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宜构建区域分工明确、产业环节细化的产业布局,通过产业定位形成区域分工合理,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在上游环节依托柴达木盆地资源赋存条件布局碳酸锂产业,形成碳酸锂、硫酸钾、硼酸等含锂卤水综合开发产业集群;下游环节则需综合考虑人才、技术、区位等优势,布局正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材料、电池等锂下游产业,形成锂动力电池和离储能电池产业集群。
 
  第二,应在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加大上游配套技术和下游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引导和鼓励企业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部门进一步加大正极材料、电解液以及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封装等技术的研发,形成自有知识产权。
 
  第三,加强与国内外锂电池优势生产企业的对接,充分发挥矿权融资的杠杆作用,通过调整部分锂资源的矿权,调动国内优势企业进行碳酸锂下游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形成上下游相互参股、共同开发的锂产业发展合力,。
 
  第四,建议政府部门组成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及时协调解决锂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锂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于我们: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550多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和电池隔膜分会等十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