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第二轮通知
会议时间:2015年10月16-18日
会议地点: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
      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定于2015年10月16-18日在天津举行。本次会议将广泛邀请产学研用各界朋友,
结合国家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发展战略和“十三五”规划,深入探讨二次电池、太阳电池、
燃料电池和新体系电池等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的发展,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通过学术会议、成果展示,
加强产学研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者和科研工作者参加本次盛会。 
      会议宗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创新驱动电能源技术发展
      会议承办方现面向全国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征集参会信息,并将根据反馈的参会回执,进一步落实会议的相关细节。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氢能发电装置专业委员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化学与物理电源重点实验室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征文范围: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电容器等化学电源,太阳电池、温差电池等物理电源
截稿日期:2015年8月30日
会议注册费:9月15日前每人1200元,学生代表凭学生证注册每人800元。
9月15日后及现场交费:每人1500元,学生代表凭学生证注册每人900元。
分会委员或会员参会,可享受15%的注册费优惠。
产品展示:大会期间,在会场专设科研成果和产品展区,有兴趣的企业请联系会务组。
会刊广告:《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告:封面12000元,封底8000元,封二7000元,封三6000元,彩色内页5000元。
大会赞助商:欢迎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赞助本次会议,大会提供背景板企业LOGO展示,论文集彩色插页广告,晚宴独家赞助等。有关赞助事宜,请联系会议组委会。
年会账号:
户 名:中国电子学会
开户行:工商银行公主坟支行
帐 号:0200004609089100591
(请在“汇款用途”栏内注明“31届年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并注明参会人的名字)
学会会员征集:欢迎化学与物理电源领域具有工程师、讲师、助理研究员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和教师入会。
顾问委员会
      田昭武院士,厦门大学
陈立泉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杨裕生院士,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
衣宝廉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汪继强教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高级技术顾问
吴锋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学术委员会
主任:刘兴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副主任:高学平,南开大学
副主任:李祥高,天津大学
委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 
             马紫峰  | 
            
             上海交通大学  | 
        
| 
             王久林  | 
            
             上海交通大学  | 
        
| 
             王成扬  | 
            
             天津大学  | 
        
| 
             王兆翔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王宇新  | 
            
             天津大学  | 
        
| 
             王安邦  | 
            
             防化研究院  | 
        
| 
             王芳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 
             王新东  | 
            
             北京科技大学  | 
        
| 
             王德宇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  | 
        
| 
             艾新平  | 
            
             武汉大学  | 
        
| 
             卢世刚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  | 
        
| 
             印寿根  | 
            
             天津理工大学  | 
        
| 
             刘震  | 
            
             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孙世刚  | 
            
             厦门大学  | 
        
| 
             孙学良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 
        
| 
             李 劼  | 
            
             中南大学  | 
        
| 
             李革臣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 
             李洲鹏  | 
            
             浙江大学  | 
        
| 
             来小康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 
             肖成伟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  | 
        
| 
             吴孟涛  |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邱新平  | 
            
             清华大学  | 
        
| 
             何向明  | 
            
             清华大学  | 
        
| 
             张华民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  | 
        
| 
             张新波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 
             陈永胜  | 
            
             南开大学  | 
        
| 
             陈红雨 陈 军 尹鸽平 汤卫平  | 
            
             华南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航天电源研究所  | 
        
| 
             周 震  | 
            
             南开大学  | 
        
| 
             周志斌  | 
            
             华中科技大学  | 
        
| 
             周恒辉  | 
            
             北京大学  | 
        
| 
             郑洪河  | 
            
             苏州大学  | 
        
| 
             孟庆波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赵 颖  | 
            
             南开大学  | 
        
| 
             胡勇胜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夏定国  | 
            
             北京大学  | 
        
| 
             高俊奎  | 
            
             天津力神电池研究院  | 
        
| 
             唐致远  | 
            
             天津大学  | 
        
| 
             黄学杰 丁 飞 杨 军 谢 凯  | 
            
             中科院物理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 
        
| 
             曹余良  | 
            
             武汉大学  | 
        
| 
             董全峰  | 
            
             厦门大学  | 
        
| 
             韩恩山  | 
            
             河北工业大学  | 
        
| 
             温兆银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秘书长:
刘彦龙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
副秘书长:
程立文 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秘书
李国然 南开大学
组织委员会:
主任:高学平(南开大学)
副主任:李祥高(天津大学)张联齐(天津理工大学)李喜飞(天津师范大学)
委员:单忠强 李国然 叶世海 肖殷 王永龙 赵梦鲤 张洪 周尤静 刘西城
部分邀请报告:
| 
             报告人(单位)  | 
            
             报告题目  | 
        
| 
             衣宝廉(中科院大化所)  | 
            
             我国燃料电池的技术现状  | 
        
| 
             刘兴江(中国电科18所)  | 
            
             采用固体电解质的锂电池  | 
        
| 
             张华民(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 
            
             储能液流电池技术现状与未来(暂定)  | 
        
| 
             黄学杰(中科院物理所)  | 
            
             中国动力电池发展思考(暂定)  | 
        
| 
             李国强(华南理工大学)  | 
            
             多结太阳电池的结构设计与技术(暂定)  | 
        
| 
             肖成伟(天津18所)  | 
            
             中国车用动力电池研究进展及趋势  | 
        
| 
             来小康(国网电科院)  |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 
             高俊奎(天津力神)  | 
            
             力神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进展  | 
        
| 
             孙世刚(厦门大学)  |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制、结构和性能表征  | 
        
| 
             孙学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 
            
             新型纳米结构材料在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 
        
| 
             唐致远(天津大学)  | 
            
             圆柱形单体400Ah磷酸铁锂/钛酸锂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 
        
| 
             李革臣(哈尔滨理工大学)  | 
            
             高功率锂动力电池安全性技术研究  | 
        
| 
             何向明(清华大学)  | 
            
             动力电池安全性解决方案  | 
        
| 
             王新东(北科大)  | 
            
             长时后背电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 
             卢世刚(北京有色院)  | 
            
             动力电池…  | 
        
| 
             刘 震(福建星云电子)  | 
            
             动力电池成组技术与测试评价  | 
        
| 
             王 芳(中国汽研中心)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电化学性能耦合测试评价  | 
        
| 
             吴孟涛(天津巴莫)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化  | 
        
| 
             周恒辉(北大先行)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近期进展  | 
        
| 
             陈永胜(南开大学)  | 
            
             石墨烯材料在能源储存和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 
        
| 
             艾新平(武汉大学)  | 
            
             高循环稳定性硅基负极发展策略探讨  | 
        
| 
             王成扬(天津大学)  | 
            
             中间相转化制软碳及石墨负极材料  | 
        
| 
             夏定国(北京大学)  | 
            
             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柔性结构探索  | 
        
| 
             王兆翔(中科院物理所)  | 
            
             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 
             邱新平(清华大学)  | 
            
             LiCoO2的热力学相图  | 
        
| 
             周志斌(华中科大)  | 
            
             新型含氟磺酰亚胺锂盐改善锂离子电池高温性能的机理  | 
        
| 
             郑洪河(苏州大学)  | 
            
             离子液体作为支持电解质用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究  | 
        
| 
             董全峰(厦门大学)  | 
            
             下一代高比能锂电池  | 
        
| 
             张新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 
            
             锂空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  | 
        
| 
             王德宇(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 
            
             二次金属锂电极探索研究  | 
        
| 
             周 震(南开大学)  | 
            
             基于电催化转化机制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可充Li-CO2电池  | 
        
| 
             李洲鹏(浙江大学)  |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中心的设计与构建  | 
        
| 
             王宇新(天津大学)  | 
            
             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高效电催化剂研究  | 
        
| 
             曹余良(武汉大学)  |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 
        
| 
             胡勇胜(中科院物理所)  | 
            
             室温钠离子电池氧化物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 
        
| 
             韩恩山(河北工业大学)  | 
            
             钠锂混合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 
             温兆银(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固体电解质设计的锂硫电池  | 
        
| 
             王久林(上海交通大学)  | 
            
             锂硫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  | 
        
| 
             王安邦(防化院)  | 
            
             锂硫电池实用化的问题及进展  | 
        
| 
             孟庆波(中科院物理所)  | 
            
             新型钙钛矿型薄膜太阳能电池:从材料到器件  | 
        
| 
             赵 颖(南开大学)  | 
            
             高效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 
        
| 
             印寿根(天津理工大学)  | 
            
             有机太阳能电池(OPV)的研究和展望  | 
        
住宿安排:
    鉴于本次会议规模较大,参会人数较多,主办方不提供预定服务工作,请直接与酒店联系。
酒店:
       1. 天津海邮国际邮轮酒店
地址:天津海河教育园雅深路8号300350
电话:022-88973666
说明:距离主会场约1公里。
2.海河文华大酒店
地址: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新慧路2号 300350
电话:022-28778666
说明:距离主会场约2.8公里,会议期间有交通车。
联系方式:
参会报名请联系: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联系人:程立文,电子邮件:chengliwen@ciaps.org.cn
电话:022-23959269, 23959268 传真:022-23380938
通信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华苑产业园区(环外)海泰华科七路6号 邮编:300384
递交论文请联系:
    联系人:李国然
电话:13752226630
电子邮件:guoranli@nankai.edu.cn
入会事宜请联系:
      欢迎申请成为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会员,有关入会事宜请联系:
联系人:程立文,电子邮件:chengliwen@ciaps.org.cn
电话:022-23959269 传真:022-23380938
通信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华苑产业园区(环外)海泰华科七路6号 邮编:300384
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
2015年4月12日
会议酒店: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
酒店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和慧南路
交通路线:10月16日全天,会务组将安排车辆在地铁1号线双林站接站。
1.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
A, 乘地铁2号线至天津站站,换乘地铁3号线至营口道站,再换乘地铁1号线至双林站,全程约1小时,费用5元。
B,乘出租直达会址,全程约68元,时间约35分钟。
2. 天津站:
A, 乘地铁3号线至营口道站,再换乘地铁1号线至双林站,全程约30分钟,费用5元。
B, 乘出租直达会址,全程约40分钟,费用约63元。
3. 天津西站:
A, 乘地铁1号线至双林站,全程约40分钟,费用4元。
B, 乘出租直达会址,全程约50分钟,费用约76元。
4. 天津南站:
A, 乘地铁3号线至营口道站,再换乘地铁1号线至双林站,全程约55分钟,费用5元。
B, 乘出租直达会址,全程约55分钟,费用约98元。
 
 
附件1:
      参 会 回 执
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 
             姓 名  | 
            
             
  | 
            
             性 别  | 
            
             
  | 
            
             专 业  | 
            
             
  | 
        
| 
             职 称  | 
            
             
  | 
            
             职 务  | 
            
             
  | 
            
             电 话  | 
            
             
  | 
        
| 
             工作单位  | 
            
             
  | 
            
             | 
            
             
  | 
        ||
| 
             是否邀请报告  | 
            
             是□ / 否□  | 
            
             酒店预订  | 
            
             请联系李国然老师  | 
        ||
| 
             报告题目  | 
            
             
  | 
        ||||
| 
             计划到达及返回时间及地点  | 
            
             
  | 
        ||||
| 
             其它要求或对会议的建议: 
 
 
 
 
  | 
        |||||
注:①邀请报告免会议注册费,需自己负担差旅费和住宿费;
②请于2015年8月30日前将参会回执返回年会组委会
附件2:
中文标题
English Title of the Paper
作者1,作者2,作者1,*,作者2
( 1 单位, 地址, 邮编 )
( 2 单位, 地址, 邮编 )
报告摘要采用单栏编排,上下页边距2cm,左右页边距2.5cm,正文字体为宋体,字号5号,单倍行距。英文及数字全用Time New Roman字体,字号采用五号。论文的摘要不超过1页。论文题目用黑体加粗小三号,居中排版;中文题目下面请添加英文题目,英文题目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作者姓名用仿宋小四号,通讯作者加*标注,报告的演讲人请用下划线标识;作者地址为5号宋体,如果有一个以上单位,分行撰写。
资助项目位于本页尾注,填写部省级以上基金或项目名称和编号。采用宋体小五号字体。英文以及数字采用Time New Roman字体。摘要末尾可加适量的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尾注中请填写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简介。
(限二页)
参考文献: (5号宋体)
[1] 作者1, 作者2, 作者3,期刊名, 年, 卷: 起始页.
[2] H. Fortier, S. Zhang, J. R. Dahn, Carbon, 2004, 42: 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