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欣旺达收购东莞锂威背后的隐性危机
日期:2014-11-13 14:35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欣旺达收购东莞锂威,如何与ATL再续前缘?电动汽车业务又如何顺利承接,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欣旺达收购电芯厂背后隐含危机。
 
      持续47天的停牌之后,欣旺达开始揭晓最后的谜底,10月20日,欣旺达对外发布公告称拟收购东莞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此次交易的摊牌也正式宣告其锂电池产业链布局开始进一步由PACK向上游电芯领域延伸。
 
      据了解,欣旺达此次收购标的东莞锂威成立于2011年,主营锂离子电芯、锂离子电池的生产与销售,并提供上述产品的售后服务。
 
      对于收购原因,欣旺达解释称,有利于扩大东莞锂威在锂聚合物电芯的市场占有率,同时有利于欣旺达实现纵向产业链的一体化。
 
      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显示,东莞锂威2013年的销售收入6807.74万元,净利润267.66万元,净利润率3.93%;2014年前三季度10317.48万元,净利润904.12万元,净利润率8.76%。
 
      东莞锂威的交易价格在8500万元至14000万元之间,意味着欣旺达需要花费4335万元至7140万元的现金用于收购东莞锂威。
 
      “此次收购东莞锂威也是欣旺达战略转型的一步棋,而这步棋可能是欣旺达走向战略失败的第一步。”,此桩收购对于手握现金超过10亿元的欣旺达而言,或许只是小菜一碟,但是对于公司的大方向而言却意义非凡。
 
      事实上,欣旺达在上市3年多的时间里,一直通过内生式增长将营业收入从上市前的7.76亿元做到2014年超过30亿元。欣旺达增长最核心的原因是抓住了智能手机崛起的机会,分享了苹果、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品牌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欣旺达也不得不用开始寻找一些新的出路。
     
      整合产业链,加快向上下游的纵深布局就成为欣旺达新的战略决策。实际上,PACK企业对上游电芯厂的整合,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光鲜。在欣旺达收购东莞锂威之前,中国电池行业就不乏PACK企业整合电芯厂的失败案例,飞毛腿收购深圳朗能、鸿德;德赛电池旗下的聚能;品胜、明美的电芯业务同样逊于预期。
 
      况且,一般电芯企业的盈利情况也远远不及PACK企业。
 
      原因在于电池在未封装前属于易损品,PACK企业能保持较为稳定的毛利率是因为大部分风险由电芯企业承担。PACK大厂的主要市场仍然是数码领域,变化快是最大特点,因此需要轻资产运作;而电芯企业的资产负担会远高于PACK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距离此番收购东莞锂威不到半年时间里,欣旺达已经早一步将触角伸向了下游的电动汽车领域,欣旺达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前海弘盛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前海弘盛”与英威腾达成协议,拟共同出资建立合资子公司深圳英旺达电动汽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向电动车领域发起冲击。
     
      “在电动汽车领域尚未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就急于进入电芯领域,这对于寻求转型的欣旺达来说并非好事。”新能源行业一位资深投资人表示,尽管欣旺达相继在下游终端电动汽车和上游电芯领域展开布局,但是想要两者结合显然还有很远的距离。
 
      “收购电芯企业之后,也会影响与国际一流电芯大厂的深度共同研发,从而使得PACK厂在前沿产品的布局上会有所延缓。”李振强认为,欣旺达实现电芯自产,与ATL的后续合作也会成为未知数。
关于网站  |  手机版  |  电脑版
(c)2008-2022 CIAPS(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津ICP备15000287号-2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