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汽车 » 正文

代工不可行?互联网造车企业无一获新能源汽车牌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03  来源: 中国汽车报
    3月1日,知豆拿到了第十一张新能源汽车牌照。而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牌照依然没有互联网造车企业的份,原因几何?笔者作为专门报道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记者,经过多方采访,认为互联网造车企业没有拿到资质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要获得新能源汽车牌照,有一系列硬要求,对于这些要求,传统汽车人与IT人的理解有很大区别,这是造成互联网造车企业至今没有拿到资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一位互联网造车企业大咖曾在多个场合呼吁不要硬性规定企业必须拥有生产基地,希望采用代工方式生产汽车。对于这样的思路,大家并不感到奇怪,在IT领域非常流行代工方式,在汽车领域是否可行呢?
 
    很多IT产品由代工商生产,比如联想的主板由精英ECS、微星、技嘉等代工生产,显卡的代工生产商更多,ATI显卡由蓝宝或者撼迅(PowerColor)等代工。仔细观察这些代工产品有两个特点:一是代工产品不是高精尖产品;二是一般代工商不做终端零售。
 
    IT产品涉及电子技术,由于大多消费者不懂,给人技术尖端的印象。其实好多IT代工产品的技术并非那么高精尖,有些代工产品只存在细微差别,同质化比较严重。而IT中的核心技术,比如芯片,就没有代工现象,超级计算机亦没有代工现象。
 
    HTC曾经也是代工商,后来创立手机品牌,从此没有企业再找它代工这方面的生产。富士康是代工界巨头,不过在市场上找不到它的终端产品。而汽车领域似乎还没有哪家企业仅仅做代工业务。
 
    曾经有位国内汽车大佬公开表示愿意做汽车代工。人们不禁要问,汽车代工真得可行吗?汽车代工有成功的案例。
 
    特斯拉是一个很成功的IT人造汽车的案例,特斯拉早期由莲花代工生产Roadster。最终,特斯拉自己生产Model车型。
 
    但是,机械制造业也有很惨痛的教训。日本三洋电机曾经无限辉煌,在家电领域比肩松下、东芝,而这家企业在业务蒸蒸日上之时接了代工业务,结果自己旗下品牌的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等都受到极大的影响。最终,2015年,三洋电机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在IT、奢侈品领域流行代工,但在机械制造领域代工却很难通行。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汽车与IT产品分属两个不同的门类,除了超级计算机等高精尖的产品之外,一般的IT代工产品复杂性、工艺要求等皆不如汽车。
 
    汽车有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的说法,哪一项都有核心技术。这么多核心技术组合在一起,匹配难度相当大。
 
    消费者可以不在乎苹果手机不是苹果自己生产的,也可以不在乎LV包包是东南亚的普通工人生产的。但是,汽车是由谁生产的,他们非常在意,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追求注定了他们会探究该车到底是由谁代工的。
 
    宝马、奔驰是世界著名汽车企业,它们会去代工吗?笔者认为不会。研发汽车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企业投入巨资,最后或只赚取些微的代工利润,而自己的产品还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它们去代工,或许会成为汽车界的笑话。
 
    汽车是一项需要长期大资金投入的产业。看看国外奔驰、宝马的发展历史,再细数国内几家自主企业的发展轨迹,他们都经历了几十上百年的沉淀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大多数互联网造车企业难有这个耐性,这是资本因素决定的。
 
    国内大多数互联网造车企业选择引入风投资金。而这些风投资金有几个显著特点,资金规模都不是很大,并且注重相对短期的高收益。汽车研发生产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业,并且利润率相比于IT行业低很多,这几个特点与风投资金的诉求并不完全吻合。
 
    曾经有一位政府官员认为,要造新能源汽车,最少需要100亿元人民币。而这仅仅是起步,后续投入还有很多。因为研发生产汽车着实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的几家互联网造车企业,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并不多。
 
    互联网造车企业到现在无一拿到资质,冤不冤?目前业内似乎存在不同的声音。不过,现在没有拿到并不代表将来不能拿到。另外,有相当一批互联网造车人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纷纷自己建厂造车。他们的观念正在改变,也期待他们的汽车梦能够早日实现。
 
关于我们: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550多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和电池隔膜分会等十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