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锂电池 » 正文

给动力电池加注“提质”动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31  来源: 经济日报
    伴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高速增长,作为其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北汽、江淮、上汽等整车企业均表示,由于动力电池供应不足,已开始影响其新能源整车产量。
 
    于是,不少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看准商机,抓紧时间扩充产能。全球动力电池的前三强——松下、LG化学和三星SDI均已相继在中国投资建厂。三星SDI选择了和国内发动机活塞环及汽缸套领域排名第一的安徽环新集团合作,其西安工厂于去年9月建成投产,可年产4万台纯电动汽车用电池。2015年10月,LG化学在南京的电池工厂竣工,具有年产10万台新能源汽车电池规模。2015年12月,松下表示将在大连建造电池工厂,预计2017年正式投产,届时每年生产的电池可供20万台新能源汽车使用。
 
    国内比较具有特色的动力电池厂商,如国轩高科、天津力神、比亚迪(58.80, 1.93, 3.39%)、亿纬锂能(28.030, 2.55, 10.01%)、天能动力等均大幅加码动力锂电池领域的投资,并在电芯、动力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及储能型电池组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新增投资突破千亿元。
 
    业内人士担忧,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投资热潮,可能导致未来产能过剩。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较大的动力锂电池厂商,大多是由消费类锂电池厂商转型而来。而动力锂电池安全性和技术标准高出消费类锂电池很多,如果缺乏技术积累,盲目转型,市场前景将不容乐观。“从各个厂商争相扩大产能的态势来看,动力电池将来也许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黄永和说。
 
    在今年“3·15”期间,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投诉中,续航里程与宣传不符、充电度数与宣传不符、电池故障导致掉电严重三大问题成为投诉热点,而这些问题都与电池有关。与日韩电池巨头相比,我国厂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性。业内人士指出,从材料到电池包的多种技术以及生产工艺、品质管理等综合能力方面,国内厂商目前的差距不小。二是一致性。国内电池生产过程中,一些生产工艺参数的要求没有国外企业高,导致产品差异性比较大。“可能国内企业单体的电池质量更好。但整车企业要用的话,还是国外的好。为什么?因为国外电池的一致性更好,这是关键。”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勇说,国外厂商动力电池的生产控制点多达上千个,而国内厂商无法达到如此严格的质量控制水平。
 
    对此,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动力锂电池行业不能仅满足于获取国家补贴和扩大产能,更应练好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品牌建设等“内功”。“动力电池是一个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产品要求很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技术研发、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缺一不可。”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未来新能源电池会出现产能过剩,但行业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靠创新和品质存活的企业会有长足的发展”。
 
关于我们: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550多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和电池隔膜分会等十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关键词: 新能源 电池 续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