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负极材料 » 正文

合肥研究院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14  来源: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秦晓英研究小组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5, 18, 9682-9688)上。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商业化的石墨材料存在的理论容量偏低问题(372 mAh/g),严重制约了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发展。因此,开发新的具有高充放电容量、安全经济的负极材料, 是目前电池材料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

 Fe2O3作为锂电负极材料,具有理论容量高(~1000 mAh/g)、成本低、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Fe2O3本身的导电性差,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大,容易粉化,严重损害了其电化学性能。秦晓英领导的研究组, 利用真空炭化金属-有机络合物的技术,制备出核壳结构的γ-Fe2O3@C纳米颗粒及其与多壁碳纳米管(MWNT)的复合材料,并详细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和电极活化过程。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60次循环后,γ-Fe2O3@C/MWNT电极的容量稳定在1139 mAh/g,高于Fe2O3材料的理论容量。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容量均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对应着电极的缓慢活化过程。通过对不同阶段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和微结构表征,发现γ-Fe2O3颗粒在循环过程中逐渐变成多孔囊泡状结构,形成大量含缺陷的界面,通过界面储锂的方式提高了容量,同时多孔结构也促进了Li+的快速传输;另一方面,表面的碳壳层有效地保护了Fe2O3颗粒,抑制了其粉化,维持了电极结构的稳定性。此工作为新型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a) γ-Fe2O3@C/MWNT电极的循环性能及微结构演化示意图;(b) γ-Fe2O3@C/MWNT电极在不同循环次数后的CV曲线。 




 
关于我们: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550多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和电池隔膜分会等十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