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锂电池 » 正文

科学家利用微孔提升锂电池“实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28  来源: 鑫椤资讯  作者:鑫椤资讯
    据中国能源报报道,近几年,电脑、手机的技术进步不小,但不断增大的屏幕和眼花缭乱的软件让其电池寿命越来越短,不管像素多高、运行多快的手机,唯一令人不满意的就是电池。不过,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日前宣称,他们通过技术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不仅充电速度变快,电池维持时间也变长,而且电力更足。
    据悉,该小组在关注能源相关材料的国际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发表了名为《平面空穴制成高功率硅-石墨烯复合电极用于锂离子电池》(In-PlaneVacancy-EnabledHigh-PowerSi-GrapheneCompositeElectrodeforLithium-IonBatteries)的论文。
    该小组自信地表示,利用该技术为手机、电脑等电池充电,充电速度比目前其它电池要快10倍,仅需要15分钟,但电量可以持续使用一周左右。“即使经过150次充电,或者使用时间超过1年甚至更长,电池效率仍然比当今市场上的锂离子电池高5倍。”该小组负责人、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哈罗德博士称。
    哈罗德表示,锂离子的密度和活动是这一技术的关键,而我们找到了一种可以容纳更多离子并加快它们活动的方法,以此来改变电池的整体效率。
    事实上,锂离子电池充电主要是在电池两端间传送,也就是在正极和负极间传送。目前的锂电池中,正极制备主要采用多层碳基石墨烯薄片,每6个碳原子只能容纳1个锂原子。由此,小组尝试利用硅取代碳,因为每1个硅原子可容纳4个锂原子,但在充电过程中,硅膨胀和收缩很剧烈,会导致破裂,迅速丧失充电容量。
    为了稳定硅,研究小组把成簇的硅夹在柔性石墨烯薄片之间,这间接使更多数量的锂原子停留在电极上,然后利用柔性石墨烯薄片的特点适应充电过程中硅的体积变化。即使最后硅簇破裂,这些柔性石墨烯薄片也大大降低了硅膨胀和收缩造成的容量损失。
    充电电流速度是掌控电池充电时间的主因。但由于石墨烯薄片非常薄,锂离子从正极移动到负极的过程中较为“拥挤”,速度受限,充电时间自然很长。对此,研究小组利用化学氧化过程,在石墨烯薄片上戳出成千上万个10―20纳米的微孔,让锂离子可以抄近路迅速到达负极,这样充电的时间就大幅缩短了。
    哈罗德估计,该技术为未来锂电池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小到手机,大到电动汽车都可以应用这一技术。“我确信,未来3―5年内这一技术会出现在市面上。”哈罗德表示。
 
关于我们: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hina Industrial Association of Power Sources,缩写:CIAPS) 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现有550多家会员单位,下设碱性蓄电池与新型化学电源分会、酸性蓄电池分会、锂电池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干电池工作委员会、电源配件分会、移动电源分会、储能应用分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和电池隔膜分会等十个分支机构。
本会专业范围包括:铅酸蓄电池、镉镍蓄电池、氢镍蓄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锌银电池、热电池、超级电容器、温差发电器及其他各种新型电池、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各类电池用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网站首页